在今年全國“兩會”上,醫療話題備受關註。全國人大代表、香港知名眼科醫生、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院長林順潮在“兩會”上提出簡化醫療審批程序、深港兩地用藥清單互通的建議。
  事實上,在CEPA框架下,進入深圳的港資醫療越來越多,目前已有7家港資醫療機構和港方運營管理的港大深圳醫院。不過,在深港資醫療機構的運營多多少少都遭遇“水土不服”的問題。一方面,港資醫療主辦方感覺來深辦醫受限過多;另一方面,不少市民建議港式醫療服務也該更加靈活、多點人情味。
  “來深辦醫處處受限”
  全國“兩會”上,林順潮就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提出,希望政府下放權力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發展,尤其是在審批程序上進行簡化。他一直主張在深圳開展的角膜移植手術尚未進行,“因為涉及角膜來源審批的問題,需要廣東省好幾個部門批准再到深圳,而角膜的保存期只有幾天,時間要求緊迫。”
  “在深圳開設診所比在香港更嚴格,審批程序很多。”深圳紫荊齒科負責人朱勝吉也深有同感。他表示,嚴格是好事,但在審批上需要靈活。“來深圳辦醫在選址上有很多程序,比如診所開設要衛生部門審批,很多硬性標準必須要到達。要先租好地方並按照標準裝修,然後申請。申請時還要經周邊居民和醫療機構同意,如果不同意前面的投資就白丟了。”朱勝吉說,在深圳申請診所牌照很複雜,在開業前期會有很大壓力。而在香港,拿到政府牌照的醫生都可以開診所。
  審批流程複雜和周期長大大提高了來深圳辦醫的成本。“港醫門診一般做高端,在福田區甲級寫字樓,租金一個月就要10幾萬元。”在深圳開辦志浩西醫綜合門診部的香港人黃志浩說,縮短審批流程、減少審批中的一些硬性標準可以減少和降低運營成本。他透露,幾家在深圳的港資醫療的運營效果沒有預期中的好。
  昨日下午4點,記者來到東門的吳瑋綜合門診,這是深圳首家港資綜合門診,2010年12月由香港中醫吳瑋開辦。與開業時的景象不同,門診部二樓已經全部是整形美容科室,原本是中醫等相關科室的三樓已經出租給別人幫工。雖然該診所名稱沒有變,但是服務內容已經完全“變味”,開業時主打中醫的綜合門診現在只做整形美容業務了。顯然,經營上的壓力已經讓門診部轉型,從深圳醫療市場來看,開辦整形美容業務比中醫服務更賺錢。
  習慣不同,事與願違
  黃志浩說,港醫來深圳開設診所,有的一開始以為優質服務能吸引大陸患者。黃志浩口中的優質醫療服務除了港式預約掛號等模式,還包括醫生開藥、醫生服務態度等。“暫時較少遇到醫鬧,因為病人知道我們的做法,醫生收入不與化驗、藥費掛鉤,只與診費及病人數量掛鉤。”黃志浩說,看病時醫生對病人的解釋做得多一點,比如得啥病、吃啥藥,可能會有啥副作用,且有免費的售後服務。
  不過,因為內地人的看病習慣不同,港式醫療服務往往會事與願違。這幾家港式醫療門診走的都是高端路線,診費少則幾百元老,多則上千元高額診費讓大多數深圳人接受不了。
  在香港,醫療機構不允許做廣告。然而,深圳民營醫療機構沒有不做廣告推廣的。開業前期,紫荊齒科、林順潮醫院等港資醫療機構不願做廣告,後來迫於深圳人只願去公立醫院就醫的習慣和民營醫療環境,紛紛在媒體和戶外投放廣告。
  黃志浩說,香港的醫療服務管理經驗來到深圳會有一些修正,因為首先必須要符合當地法規,要適應內地國情。但是在服務模式方面沒有太大修正,因為已經受到部分內地患者的認同。
  港式醫療服務質疑聲日多
  記者從市衛計委獲悉,目前深圳已經有7家港資醫療機構,包括6家門診部、1家醫院,年內還有1家準備開業。此外,港方運營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管理和服務模式上都承襲了香港“血統”。
  不過,隨著港式醫療服務日漸被深圳人熟悉,質疑聲也越來越多。部分市民認為港式醫療來到深圳後都有些水土不服,希望能更融入深圳的醫療環境,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港式服務帶來的便利。
  文小姐介紹,第一次去港大深圳醫院看病沒有預約掛號,沒有事先預約,家人病情較急,就咨詢護士有沒有爽約不來的。但是,護士生硬地告知不能臨時預約後就不再搭理。文小姐到診室發現有人爽約,有的醫生有大把空閑時間。“深圳許多醫院都很靈活,可以現場掛號。”文小姐說,港式醫療服務來到內地後應適當調整,靈活地滿足市民需要。
  張先生則介紹,有次去港大深圳醫院看病,見到一個老奶奶抱著高燒的孩子,告訴導醫護士想看兒科,接待的護士說沒有預約看不了,卻沒有告知可以看急診或其他信息。老人不斷央求,急得跳腳,還是旁邊的好心人提醒她可以看急診。
  港大深圳醫院和港資門診的診費要比深圳其他醫院高,這種高收費應該建立在醫療水平和優質服務上。不過,一些市民覺得如此高的收費並不值。近日,港大深圳醫院發生患者家屬推搡護士的事件,患者向記者哭訴醫院的港式服務存在問題,醫護人員的態度冷漠,幾次去港大醫院看病的感覺都不好。而在林順潮眼科醫院就診過的張女士覺得港式服務言過其實,家人花1000元診費預約了名醫林順潮,哪知道看病全部是助理代勞,林醫生只不過解釋了一下檢查報告,“報告沒有解釋完,護士就急急忙忙把我們拉出去啦。”
  深圳可先試兩地用藥清單互通
  進入深圳的港式醫療日漸增多,兩地醫療合作越來越多,且在兩地就醫的患者也多了。朱勝吉說,內地醫療管理方面也有適合香港學習的地方,比如培訓晉升制度給醫生更大的壓力和動力。儘管內地目前沒有專科醫生制度,但是內地大醫院的醫生專業技術並不比香港同行差,基於巨大的病人群,臨床經驗以及動手能力往往更好。
  在兩會上,林順潮還提出希望香港和深圳能夠用藥清單互通,以減少兩地居民的麻煩。林順潮說,目前一些藥在香港通過註冊,在內地卻不能使用。來深圳辦醫的港醫在香港都開有診所或執業,如果用藥清單互通,深圳患者就可以用上香港藥品。
  作為香港醫生,黃志浩覺得很多大陸的藥要比香港貴很多,“香港還有幾分錢的藥,內地患者聽了不敢相信。大陸胃藥一般賣10—20塊一粒,香港大概5—6塊一粒。”
  “現在很多政策是在國家層面制定、深圳執行,但有些政策需要做一些改變,希望深圳能在這方面先行先試,”林順潮表示。黃志浩也贊同,深圳特區應該先行試用,哪怕是前海也行。
  朱勝吉則認為,要深圳先行先試通過的可能性不大,畢竟這涉及改變現有的醫葯產品審核制度,“這是全國性問題,為深圳的港醫單獨破例可行性不大。”
  ■觀點
  市衛計委醫政處廖慶偉:
  良藥苦口利於病
  關於幾位深圳港資負責人對內地辦醫審批程序複雜、希望能簡化審批程序的問題,市衛計委醫政處廖慶偉表示,在深圳辦醫已經是最簡單的了,深圳的程序和流程基本上是根據國家要求。港人來內地辦醫的審批權限主要在省里,深圳能做到的並不多。
  在廖慶偉看來,港式醫療模式沒有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,預約掛號、全科服務等能引導市民有序就醫。“良藥苦口利於病。”廖慶偉指出,如果市民還不適應,不是這種模式或者服務需要去改進來適應市民,而是應該慢慢改進不好的就醫習慣,去適應好的東西,把老的觀念、不好的想法改掉。而且不能把港式醫療服務與內地的醫療服務對立起來,港式醫療進入深圳後就是深圳模式,“他們進入深圳的時候就已經有變化,是符合深圳的了。”廖慶偉說。
  策劃/統籌:劉麗 向雨航
  撰文:南方日報記者 向雨航 李榮華  (原標題:港式醫療在深“水土不服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w48kwvvj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